Acerca de
小朋友長大反而要餵食?
家長可以如何拆解?
資料來源:心理治療師李偉堂
由寶寶出世,家長開始餵奶,到慢慢餵糊仔。然後小朋友開始可以自己拿著餐具,一口一口自己進食,一步一步看著小朋友長大。但當小朋友到了6至7歲,會突然要求父母餵食,這是為甚麼呢?可以如何解決?
每當小朋友長大,父母都開心,尤其是小朋友吃飯,以前要父母餵食,後來小朋友學會用餐具,便會自己吃飯,本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。但許多家長不明白當小朋友會自己吃飯,反而開始要求父母餵食。這是因為父母餵食的親密感覺很好,可能令小朋友希望被餵食。
小朋友年紀小的時候,父母餵食也是一種樂趣,但當小朋友長大的時候,可吃飯到一半時仍要父母餵食的話,對父母是一個頭痛的問題。我們都不想為了餵食的問題而令整頓飯的氣氛增添火花,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當小朋友吃飯途中要求餵食,可以用以下方法解決。
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「你再多吃兩口飯,爸爸媽媽便會開始餵食」下次同樣情況就說「你再多吃三口,爸爸媽媽便會開始餵食」,逐步縮短父母餵食的時間,同時逐步延長小朋友自己吃飯的時間。到後來有機會最後只是餵他一口,保持親子關係的親密,又能令吃飯氣份更有趣 。
.jpg)
.jpg)
別成為孩子「表演」的「觀眾」



撰文: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總幹事 林何佩儀
讚賞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,有些家長認為讚賞是「萬靈藥」,任何的讚賞,孩子都會照單全收。其實,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賞,這樣只會令孩子反感,適得其反,不知方向。對待孩子,給予適當的讚賞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。有些說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,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。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賞或鼓勵孩子的機會,因為適時適當的讚賞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,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。
同時展露笑容與有眼神接觸
家長在讚賞孩子時,一定要同時展露笑容,並注視孩子雙眼,這樣真摯的感受是最幸福洋溢的。因為,讚賞是一把雙刃劍 ─ 恰當的讚賞,會讓人如沐春風,自信愉悅,努力向前;但錯誤的讚賞卻會弄巧反拙,讓孩子迷失方向,停滯不前。
例如當孩子不肯「坐定定」時,家長應配合表情跟他說「請你坐下」。如果孩子願意服從,家長可馬上稱讚他,然後跟他玩有趣的遊戲。但如果孩子仍然不服從,家長可立即帶小孩離開現場,轉移注意力及引導他跟從指示。或者當你告訴孩子把玩具放好,但他仍一邊看著你,一邊用力丟玩具,試探你會否放過他。於是你可以用平靜溫和的語調跟他說:「請溫柔地將玩具放好」,或者「我們一起學習收拾玩具,好嗎?」
引導孩子明白表達方式要得宜
父母不需要款待孩子的不良行為,並盡量減少爭辯或安慰的說話,這只會給予孩子更多空間繼續「表演」,因為他們找到了「觀眾」,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你的忽視或者鬧情緒,令不良行為變本加厲。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,只有合宜的表達方式,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。只要父母堅持下去,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,自然就會放棄。
如果孩子停止這行為,父母就可以即時給他反應,讚賞他原來也可以很安靜,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。只要孩子受到別人的讚賞,自然會散發出自信與喜悅,同時也會對讚賞自己的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。不過,長期重複單一的表揚方式會失去效用,所以家長在表揚時也應注意要有新意。
如何從小建立自信?
資料來源: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
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?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
是很需要愛,他可能比較自我,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,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。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,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。
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,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。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,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,都能結束親子班。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,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,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。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,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,例如交換一些物件,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。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,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。
有一樣事情家長也可以做到,就是由生活開始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。譬如當帶小朋友外出時,在日常生活看見的人,例如鄰居、樓下保安,甚至超級市場附近的姨姨,可以多些打招呼。可能嬰兒時期用手勢開始,到能運用言語開始每天都做,這可以成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習慣。
最後一件事很多家長未必有留意,其實以我的經驗,很多比較內斂或者少說話,或是未必那麼外向的小朋友。你會發現很多時候,他們的爸爸或媽媽都有類似的性格,所以我自己覺得身教很重要。爸爸媽媽可以不妨嘗試,自己踏出第一步,因為幼兒很多時候學習是靠模仿開始。家長不妨調節自己的期望,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方,未必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。我覺得都不需要給自己或小朋友太大壓力,要變得特別外向。


